在哈高校多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其中哈工大7項成果獲獎,哈工程獲獎項目曾亮相國慶70周年閱兵慶典
11月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哈爾濱工業大學牽頭的7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獲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哈爾濱工程大學研制的某型水下無人航行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曾亮相國慶70周年閱兵慶典。
哈工大環境學院王愛傑教授牽頭的『污水深度生物脫氮技術及應用』項目、儀器學院劉儉教授牽頭的『超精密三維顯微測量技術與儀器』項目、材料學院苑世劍教授牽頭的『難變形合金異形整體薄殼雙調熱介質壓力成形技術』項目、航天學院齊乃明教授牽頭的項目、材料學院葉楓教授牽頭的項目分別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化工與化學學院杜春雨教授牽頭的『高可靠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機電學院盧禮華教授牽頭的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污水深度生物脫氮技術及應用』項目提出了水處理生物調控新原理,發明了控碳脫氮、解構脫氮和自養脫氮新技術,創建了系列低碳、少能、高效技術系統,突破了低碳氮比污水深度脫氮的技術瓶頸和工程科技難題,在國內19個省市87項污水處理工程中進行了規模化示范和應用推廣,年淨化污水量7.6億噸,為我國污水處理系統提標改造、深度淨化與利用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橕和低碳解決方案。
『超精密三維顯微測量技術與儀器』項目突破了光學三維顯微測量原理的多種瓶頸效應,攻克了橢球反射式顯微物鏡設計的理論與制造難題,為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提供了超精密級測量手段和裝備保障,理論成果填補了國際標准計量的理論空白,使我國先於國際社會確立了光學顯微儀器微結構三維表征的定值體系。
『難變形合金異形整體薄殼雙調熱介質壓力成形技術』項目在國際上首次發現應變和應變率雙硬化提高變形均勻性的疊加效應,發明基於疊加效應的雙調熱介質壓力成形技術和裝備,解決了傳統單硬化成形技術的固有局限性,突破難變形合金異形整體薄殼制造技術瓶頸,成套技術成功應用於航空發動機等國之重器,以及高鐵、新能源汽車和高端運動車等行業的批量生產。
『高可靠長壽命鋰離子電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電極材料多尺度調控、電池結構一體化設計、制造工藝全流程構建3個層次著手,成功解決了高端鋰離子電池壽命與可靠性提昇的國家重大難題,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水下無人裝備是未來海戰的核心力量,具有重大實戰效能,只有少數發達國家纔具備研發能力。哈工程作為總體單位,聯合中科院、中船集團等國內優勢單位,經過10餘年攻關,突破多項重大關鍵技術,成功研制出我國某首型水下無人航行器,為我國水下國門安防建設提供了重要的裝備支橕,使我國在高性能無人潛航器研發和制造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該項目總體技術水平國際先進,部分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打破了國外長期技術封鎖,推動了我國高端裝備的出口,帶動了行業內一批科技創新團隊的發展,為我國水下無人技術及其產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項目成果已經投入應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2019年,該項目作為『我國新型作戰力量蓬勃發展的標志性成果』,首次亮相國慶70周年閱兵慶典並獲得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鏈接國家科學技術獎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