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咬』為啥這麼多?
專家:不是『小咬』,是一種有翅蚜蟲,『十一』過後就會消失
『今年「小咬」咋這麼多呢?還不怕人,就往你臉上糊!』近日,不少市民出門時都被一種小黑飛蟲來了個『下馬威』:小區裡漫天飛舞,走走道兒衣服上粘了一大片『小黑點』,有人抱怨『這小東西不咬人但招人煩』『頭幾天更多,圍著你轉』,甚至還往眼睛和鼻孔裡鑽。這種黑蟲到底是什麼來頭?
據東北林業大學林學院昆蟲學研究專家孫凡介紹,現在市區內大量出現的這種小黑飛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咬』。『小咬』指的是類似蚊蠅的蚋或蠓,會叮咬人、能傳播疾病的吸血小昆蟲。但這種小黑飛蟲其實是一種有翅蚜蟲,它是一類植食性昆蟲,對農林作物來說是害蟲,但不會咬人,也不傳播疾病。
蚜蟲有『轉主寄生』的習性,春夏季一般在草本植物上生活,比如一些農作物、花卉上面,等到了秋天,它們需要遷移到新的寄主木本植物上,比如樹木等上面進行產卵越冬。所以,每年到這個季節,人們就會感到小黑飛蟲特別多,因為之前它們在植物上不容易發現,現在都飛出來了,尋找適宜的地方進行越冬。一些生活在農田、果園裡的蚜蟲也都開始『大遷飛』,紛紛抱團進城『貓冬』。
專家說,現在進入到蚜蟲的繁殖旺季,這種有翅蚜蟲繁殖速度特別快,其實每年數量都不小,而今年要比往年多很多,這個跟氣候和環境有很大關系。一是今年氣溫較高、雨水少,適合蚜蟲生存和繁殖,其遷移時間被拉長。二是天敵減少,比如說蚜蟲的主要天敵瓢蟲,今年數量少,可能與施用農藥有關。不過,好消息是,蚜蟲也持續不了多久了,『十一』長假過後,隨著氣溫下降,蚜蟲的遷飛過程就將徹底結束,到時也看不到影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