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三個『100個項目』精編產業新圖譜
平房區將聚焦構建『四梁八柱』現代產業體系,譜寫工業強市新華章
大道至簡,實乾為要。記者從2021年12月29日召開的平房區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獲悉,2022年,該區將建設100個千萬元以上項目、跟蹤推進100個重點項目、謀劃儲備100個線索項目。平房區區長於振表示,2022年是新一屆政府開局之年、『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重要一年。平房區將聚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高於全市平均增幅、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GDP保持同步增長預期目標,真抓實乾、勇開新局,精編城區產業新圖譜,當好哈爾濱高質量發展龍頭、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重要引擎。
以項目建設為牽動,構築產業新體系
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如何讓產業鏈條『串』起來,價值鏈『長』起來,產業體系『強』起來?2020年,哈經開區、平房區在全省率先啟動『產業鏈長制』,實現當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由年初同比下降近30%提昇到全年同比增長17.2%,不僅有力抵抗疫情影響,拉動實體經濟連年增長,還收獲了哈爾濱市改革創新獎。
以『產業鏈長制』為抓手,2022年,平房區將聚焦構建『四梁八柱』現代產業體系,擴大增量、優化存量,通過推進三個『100個項目』落地,重新編織區域產業圖譜,促進產業轉型昇級、融合發展,加快提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通過重點推進哈飛先進中型多用途直昇機研發制造等裝備制造業項目;中糧可樂新生產線等食品產業項目;中聯通二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項目;星雲精准醫療創新中心等大健康產業項目,促進主導產業做大做強,帶動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同時堅持抓龍頭企業、抓生產配套,加快培育一批補鏈強鏈延鏈項目,不斷提高產業鏈韌性。
以創新驅動為主線,集聚發展新優勢
引進一批重點企業和項目,吸引一批關鍵人纔,把中國雲谷·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成為數字經濟的品牌載體;建設國家高性能計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哈爾濱分中心等創新平臺;培育一批智慧城市運營商,打造智慧城市創新生態……以創新之道應形勢之需、求解題之效,實現高質量發展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由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昇。2022年,平房區將通過構建數字經濟生態體系、完善數字經濟創新體系、加速智慧城市創新成果轉化等舉措,以創新驅動為城區高質量發展集聚優勢。
為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房區將重點完善企業共建共享研發、試驗、檢測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吸引優質技術資源入駐,提昇區域技術交易活躍度;推廣知識產權抵押貸款模式,助力高新技術企業解決融資難題;依托北交所、深交所、中小企業股轉系統黑龍江基地,建立龍江企業上市孵化服務平臺,支持符合條件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打造營商新環境
改革,是一場深刻革命,是應對變局、開拓新局的關鍵舉措。平房區將突出改革系統集成,破解發展難題,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全面提昇國企發展質效。打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戰,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僵屍企業出清,實現淨利潤總額增長20%以上。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實施『多測合一』,打造『標准地』昇級版。
縱深推進政務服務改革。加快政務服務大廳昇級改造,完成線上人工審批向智能審批、線下人工受理向自助受理轉變,推行『免證辦』『碼上辦』『無感辦』綜合改革。探索低風險工業項目『先證簡(減)圖』模式,推行工業廠房供給由『標准化』向『定制化』昇級。搭建惠企政策精准推送系統,符合條件企業『免申即享』。
以城市更新為引領,塑造氣質新城區
傳承工業文明、融入現代特色,建設獨特氣質新城區。2022年,平房區將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發展,完善產城融合規劃,推動新疆大街、公社大街綜合治理,啟動友協二校舊址整體改造,實施『三溝』斷點打通,連接何家溝、馬家溝帶狀公園。
提昇城市承載能力。完成哈南第二大道跨哈五路和拉濱鐵路立交橋、哈南第十六大道與京哈高速連接線建設,啟動濱電路打通工程,完善區域交通信號燈及附屬設施。開展老城區道路綜合治理,利用閑置資源開發停車泊位,解決友協大街等重點路段交通擁堵問題。實施24個小區、276棟樓、11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改造工程。
加快鄉村振興發展。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發展鮮食玉米、秋白菜等特色農產品加工存貯。拓展花卉產業鏈條,力爭產量提高至2000萬株、產值突破1800萬元。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新華村三家子屯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緊盯『雙碳』目標,淘汰低效高耗落後產能。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確保秸稈禁燒零火點。倡導推廣綠色生活方式,紮實推進垃圾分類。嚴格落實各級『河湖長』『棚長』『林長』『田長』責任制,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以人民幸福為追求,辦好百姓心頭事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基層百姓病有所醫、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一件件一樁樁,匯聚民心,關乎大局。2022年,平房區將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區人民。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構建家校協同『雙減』教育模式,在全省率先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估驗收。推動24中新校區、南城第三學校投用,東安幼兒園、東輕幼兒園等4所公辦幼兒園招生。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藍領工匠培養基地。
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加強疾控中心建設,實施區醫院發熱門診提標改造。健全中醫藥服務網絡,建強區醫院『醫聯體』,推進居民就診醫療數據互聯互通。加快碧桂園社區衛生服務站投用,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率達到60%以上。繁榮文化體育事業。舉辦啤酒嘉年華、葛蘭誦讀文化季等文化活動,推進非遺文化進社區進校園。大力發展群眾冰雪運動,持續打造冰球、冰壺、冰盤等優勢品牌,全力做好黑龍江省風箏比賽、省運會部分賽事承辦工作。發展特色旅游,推進國家級體育公園項目,建設文化主題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