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垃圾分類,小手拉大手促全民攜手
哈市構建垃圾分類教育體系,通過課堂教育促進學生習慣養成
『您好,我是小區垃圾分類宣傳員,能打擾您幾分鍾,了解一下垃圾分類知識嗎?』這是道裡區東湖路學校三年11班學生高秋雨和爸爸媽媽在參加垃圾分類親子志願服務活動。在學校,高秋雨是垃圾分類志願服務隊宣傳員;在家裡,她是家庭垃圾分類督導員……
推動垃圾分類,最終是讓市民養成綠色環保的生活習慣。這種生活習慣的養成在相關法律法規約束之外,更需要從娃娃抓起,通過教育,讓垃圾分類的意識與習慣印刻在下一代的認識中。一個孩子能帶動一個家庭,當越來越多的家庭都來參與垃圾分類,全社會參與垃圾分類自然就實現了。如今,在冰城,隨著垃圾分類宣教工作的深入推進,很多像高秋雨一樣的孩子正在成為冰城垃圾分類的踐行者和推動者。
小手拉大手,火種是這樣傳播的
『把空水瓶放進可回收垃圾桶,把用過的紙巾放在其他垃圾桶,把用完的電池放進有害垃圾桶……』於梓梁是群力實驗小學的一名普通學生,在學校的教育引導下,他成了垃圾分類小專家,每天課餘時間對班上回收的垃圾進行分類登記是他的『日常工作』。
在家裡,於梓梁跟爸爸媽媽『簽訂』了垃圾分類公約。他給家裡的垃圾桶貼上了分類標簽,提醒父母把廚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分開存放,還把收集起來的廢紙、水瓶、包裝紙殼打包送到廢品回收站。
與於梓梁一樣,平房區新疆第一小學的王博雯同樣是垃圾分類的踐行者和推動者。除了帶動父母進行垃圾分類,她還曾利用暑假時間在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為居民講解垃圾分類相關知識。『這孩子將垃圾分類知識打印在A4紙上,看到分類不准確的鄰居,就耐心地為其講解應該如何分類,還將她打印的垃圾分類知識卡片發給大家,真是太貼心了。』鄰居們看到這個小家伙站在垃圾桶邊,都自覺地對垃圾進行分類。
『讓孩子從小學習垃圾分類的知識,培養垃圾分類的意識,掌握相關技巧和流程,等於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環境保護的火種。』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孩子的成長和實踐,這些火種會先傳遞到孩子所在的家庭,再傳遞到社區。未來,當這些孩子長大後,他們的生活習慣還會傳遞到各個行業和全社會,進而推動全社會垃圾分類整體水平提昇,這就是『小手拉大手,促進垃圾分類人人動手』的現實意義。
夯實城市垃圾分類教育體系基石
學校教育聯系千家萬戶,垃圾分類造福千家萬戶。自從在學校的德育實踐課上知道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阿城區回民小學的金佳慧就對垃圾分類有了深刻認識。金佳慧利用家裡的廢舊紙殼和彩紙制作了一個『可回收垃圾桶』,每天學習用過的演草紙,哪怕是小小的一張,她都會放到這個垃圾桶裡。
推動『小手拉大手』的關鍵在於教育,而課堂則是垃圾分類教育的主陣地。
市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哈市全面啟動垃圾分類以來,全市各中小學以及幼兒園按照市教育局下發的各學段《垃圾分類知識讀本》,制定了教學計劃,安排固定課節通過班(團)會形式組織學生系統學習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同時,全市各中小學還結合自身實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將垃圾分類知識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全市各大幼兒園則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幼兒游戲中。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疫情期間和寒暑假期,冰城孩子們的垃圾分類教育和實踐也從未停止。
育紅小學垃圾分類小達人史濟計劃在今年寒假將垃圾分類知識錄制成小視頻,通過『雲』學習,幫助更多的人養成垃圾分類好習慣,共同維護美好的生活環境。即使在防疫形勢嚴峻、中小學和幼兒園暫停線下教學期間,全市各學校和幼兒園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線上垃圾分類活動。比如,通過講垃圾分類小故事、傳唱童謠、繪制手抄報、征集垃圾分類小妙招、垃圾分類知識競賽、親子手工制作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垃圾分類宣傳教育效果。
課堂教育的春風化雨,無形滲透,促進了學生垃圾分類習慣養成,更構建起冰城垃圾分類教育體系。
垃圾分類理念融入校園文化生態
在哈市正陽南小學校三年一班的垃圾分類主題班會上,作為宣傳員,侯雨希不但展示了自己動手設計的環保桌面垃圾桶,還帶動班級同學熟記垃圾分類小歌謠。
如今,哈爾濱市各中小學校都已將垃圾分類宣教融入校園文化創建活動中。與此同時,全市各個中小學和幼兒園,也湧現了一大批像侯雨希一樣將垃圾分類理念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的垃圾分類宣傳小達人。
香坊區香安小學學生魏萊不僅對垃圾分類知識了如指掌,還積極錄制社區垃圾分類小視頻,並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進行發布。小小的垃圾分類紀錄片讓更多同學和家長認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主題昇旗儀式、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知識競賽、手抄報……借助校園網、廣播站、微信公眾平臺等宣傳推廣垃圾分類……如今,哈市中小學與幼兒園廣泛開展了多種形式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各類活動,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垃圾分類有機融入校園文化生態中,讓垃圾分類所代表的環保理念成為冰城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