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體育學院教師嚴力的科研團隊勇助高亭宇奪冠
2年追回0.2秒『冰上飛人』背靠『硬核科技』
高亭宇獲得的北京冬奧會男子速滑500米金牌讓全國為之一振。而在運動員取得金牌的背後,其科研團隊也貢獻了強大的科技力量。來自哈爾濱體育學院的教師、本屆冬奧會短道速滑和速滑短距離國家集訓隊科研組組長嚴力就是這樣一位『幕後英雄』。
2019年5月,嚴力接到國家體育總局調令,作為科研顧問率領10人科研團隊,為國家短道速滑與速度滑冰隊短距離項目提供備戰2022年冬奧會的科技支橕工作。2021年9月,他又正式成為短道速滑和速滑短距離國家集訓隊科研組組長。通過打造智能冰場,他幫助包括高亭宇在內的中國健兒提高競技水平,一切努力在北京冬奧會上都得到了回報。
對於高亭宇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中國速滑隊實現男選手金牌『零的突破』的重點運動員。為了收集他的訓練數據,以嚴力為首的科研團隊將冰壺場上記錄運動員運動學、動力學、生理生化、環境場數據的智慧冰場設備安裝在了滑冰館,通過數據分析蹬冰效果分析圖,明確了制約高亭宇成績提高的關鍵和下一階段的訓練方向。
對於高亭宇,嚴力傾注了不少心血:『高亭宇肯定出成績,但彎道力量稍差。科研設備能提供他蹬冰速度和力度的詳細數據。』從數據中,嚴力總結出他起跑技術合理、節省體能發揮穩定、直線蹬冰效果好、身體協調性好等優點,但也找到了他和其他高水平運動員在專項力量、體能方面的差距。
通過與教練不斷反復探討,嚴力總結出高亭宇入彎道點的選擇、步伐控制,以及入彎道與出彎道點右腿蹬冰的果斷性和力量需要加強。速滑500米等同於田徑場上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有時候一個失誤便可能讓選手名落孫山。平昌冬奧會後,高亭宇和冠軍選手的差距在0.2秒左右。為了彌補這0.2秒的差距,嚴力與高亭宇和教練團隊就他彎道滑行技術的合理性、滑行路線的經濟性進行了提昇。短板被有效彌補的高亭宇最終拿到了這枚被大家期盼已久的金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