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聯動機制嵌入哈市基礎教育體系——
垃圾分類成為校園生活新時尚
機器人課程與垃圾分類實現了有機結合:學生們手工組裝、編程的教育機器人,能夠精准地將代表不同類別垃圾的物塊實施分類、運送……如今,這樣把科技創新與動手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垃圾分類課程,已經走進哈市不少學校。
學校教育關系千家萬戶,垃圾分類造福千家萬戶。今年以來,哈市對年度垃圾分類校園宣教工作進行全方位、常態化推進,『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促進整個社會』的城市垃圾分類聯動機制,正在高效有機地嵌入基礎教育體系的各個環節。
課堂教育從規定動作變自覺動作
『塑料垃圾應該扔進哪個顏色的垃圾箱?』聽到老師的提問,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前不久,鐵嶺小學校展開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垃圾分類課。
如今,冰城各個學校和幼兒園已經把『小手拉大手』作為形成『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社會氛圍的重要舉措,把垃圾分類的『規定動作』變成『自覺動作』。
『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全市各中小學校、幼兒園按照市教育局下發的各學段垃圾分類知識讀本,組織學生和幼兒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將垃圾分類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市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全市中小學校結合學段特點,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將垃圾分類知識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幼兒園則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將垃圾分類知識融入幼兒五大領域游戲中。通過微信等網絡工具向學生家庭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擴大學校教育對家庭及社會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部分學校、幼兒園科學規劃、系統設計,開發了各具特色的生活垃圾分類校本、園本課程。
垃圾分類的課堂教育不僅局限於學校,還可以進社區。前不久,在道裡區友誼社區,一場針對兒童的垃圾分類主題宣傳活動如火如荼地開展,社區志願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垃圾分類相關知識。比如,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有毒有害、哪些是廚餘垃圾、哪些是其他垃圾,讓小朋友和家長們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今年以來,冰城很多社區都舉行了類似的活動。
課外實踐讓分類理念潤物細無聲
清早,松江學校的學生進入校門後,都會收到印有不同垃圾名稱的卡片,他們需要把卡片按照標志進行正確分類投放。在每個班級,都有一套垃圾分類投放游戲工具,老師和學生們經常在課餘進行垃圾分類游戲。此外,在該校教學樓的二樓中廳設有一個巨大的『垃圾分類輪盤』,同學們可以轉動輪盤,對上面的垃圾內容進行分類。
在課堂之外,垃圾分類相關的環保理念通過各類課外活動和志願者行動等方式,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冰城的基礎教育體系。
前不久,群力實驗小學的孩子們走進城市公園,對撿拾的垃圾進行分類投放,還向身邊的叔叔阿姨們宣傳垃圾分類的環保理念。
『今年以來,哈市中小學校以少先隊、共青團或志願者行動等載體開展的垃圾分類社會實踐活動,成為課堂教育之外推動垃圾分類的重要方式。』市生活垃圾分類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中小學校、幼兒園等機構利用國際勞動節、世界環境日、世界糧食日等節點,積極開展垃圾分類主題活動,號召學生、幼兒及家長在家開展親子垃圾分類活動。同時,布置『我與爸爸媽媽送垃圾回家』『我是垃圾分類小老師』等相關親子活動,實現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家校齊步走。通過組織學生與家長每天分類收集、分類投放等方式清理家居的物品,提昇家長參與垃圾分類的理念,促進習慣養成,實現家校協同共育。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裡,10歲的紫萱成了家中垃圾分類管理員,每天她都會蹲在自家垃圾桶旁,檢查垃圾是否正確分類……為保證垃圾分類宣教工作的延續性,全市中小學校、幼兒園結合寒、暑假期,引導學生、幼兒堅持每天進行居家垃圾分類,布置假期分類相關勞動類作業,促進了習慣養成。
讓垃圾分類理念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廢舊報紙、紙殼、編織袋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垃圾,而在松北區前進小學上演的一場時裝走秀和工藝品展,不僅讓這些可回收物變得時尚美觀,也讓人們深切地感受到了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的力量。
校園中垃圾分類文化建設離不開教師的言傳身教。李敬琬老師是哈市虹橋第一小學的垃圾分類督導員。自虹橋一小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李敬琬便發揮專業特長,編輯校園電子屏『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標語、制作展架、張貼海報,在全校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讓垃圾分類文化在校園遍地開花。
舉行主題昇旗儀式、主題班會,開設垃圾分類講座,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借助校園網、廣播站、微信平臺等進行宣傳……如今,哈爾濱市各中小學校都已將垃圾分類宣教融入校園文化創建活動中。同時,將垃圾分類教育與學校健康教育、德育教育、環保教育相結合,充分體現了知識性、趣味性、時效性。這些基礎教育層面的無形滲透,促進了學生垃圾分類的習慣養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