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內科門診病人中,約有45%的患者有焦慮癥狀,7-9%已經達到了抑郁的程度。在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中,合並焦慮的高達95%。
很多所謂的“心髒病”其實是心病,是驚恐發作。驚恐,通俗地說,就是對“害怕”的害怕,病人驚恐的是即將發生的生理變化,而不是外界的變化,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
判斷心病還是心髒病的依據:看心髒檢查結果有沒有器質性病變。簡易方法:看病人忙時的表現。心髒病人忙的時候病情加重,動不了。有心病的人忙的時候注意力轉移,行動自如,癥狀緩解。
裝病還是真病?
57歲的姜阿姨覺得自己得了嚴重的心髒病,她經常心悸、胸悶、胸痛、喘不上氣,不但乾不了活,樓都下不了。但是到醫院一檢查,卻查不出有明顯的器質性改變。
68歲的張大爺更嚴重。他經常有心髒病發作,喘不上氣,瀕死的感覺。幾次被120送進醫院搶救。心電圖、彩超、24小時動態心電圖(Holter)都做過多次,甚至64排CT也查了,各項指標基本正常。家裡人覺得他是在裝病,可是患者本人確實十分痛苦。
他們到底是裝病還是真病?哈醫大四院心髒內科四病房副主任醫師楊慶輝表示,他們確實是病了,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一般被稱為“心血管神經癥”。隨著身心醫學的發展,又有了一個新的稱呼——“雙心病”,即心髒、心理都有疾患。
不是心髒病是驚恐發作
事實上,臨床中這樣的病例並不少見。楊醫生介紹說,在心內科門診病人中,大約有45%的患者有焦慮癥狀,7-9%已經達到了抑郁的程度。而在住院的冠心病患者中,合並焦慮的更是高達95%。
對於這類病人,著名心髒病專家胡大一教授認為,他們主要是心理問題,具體地說,是焦慮癥中的驚恐發作。所謂驚恐,通俗地說,就是對“害怕”的害怕,病人驚恐的是即將發生的生理變化,而不是外界的變化,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慌。
他們第一次發作的時候,往往是在不熟悉的環境中,比如開車、散步、工作場所或者學校、地鐵、公車等公眾場合,或者是在受人關注的環境中,比如開會發言、舞臺表演。發作時沒任何預兆,通常心跳加速,頭暈眼花,有異常的感覺,此後病人就一直擔心這些感覺的出現。實際上,這些身體的變化是人體為了適應外界變動而產生的自然變化。
如何判斷是心病還是心髒病
那麼,如何判斷病人得的是心病還是心髒病呢?
最重要的是要看有沒有器質性病變。也就是說,不但要看病人的癥狀,更要看各項檢查的結果。如果各項指標基本正常,那麼就要更多地從心理學的角度考慮治療方法。
楊醫生還告訴大家一個相對簡易的判斷方法,就是看患者忙時的反應。一般來講,有事情、需要運動的時候,心髒病人的病情會加重,想動卻根本動不了。而有心病的人,一旦有事情轉移他們集中在自己身體上的注意力,病情往往會緩解,不但行動自如,甚至會不藥而愈。
心病還需心藥醫
雖然這些“雙心病”患者的病主要在心理而非心髒,但如不及時糾正心理問題,就會影響心血管病的治療和康復。更嚴重的是,抑郁還可能誘發心肌梗塞,增加心血管病的死亡率。
楊醫生建議這類患者要進行心理治療,治療方法包括認知調整和藥物治療。
此外,患者本身要放下思想包袱,放松身心,多參加戶外活動、集體活動。
特約專家:哈醫大四院心內四病房副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 楊慶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