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哈市加力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建設,持續奏響科技興農進行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纔。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農業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成為黑土地豐產豐收的有力保障。
農業植保無人機、插秧覆膜一體機、蔬菜自動播種機……從種到收,越來越多的無人化、智能化、數字化現代農機設備正在冰城沃野間大顯身手。
水稻旱育超稀植、玉米密植高產水肥精准調控、溫室果蔬無土栽培……從研究院所到田間地頭,一批綠色優質、高效穩產的農業新技術正在黑土地上結出碩果。
科技興農,田園『生金』。黨的十八大以來,哈爾濱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囑托和殷切期望,堅持把農業現代化作為振興發展的重要內容,加力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建設,不斷提昇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新技術應用,培育懂技術、『慧』種田的冰城『新農人』,全力實現『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的奮斗目標。
科技元素站『C位』
智能化農機田間唱主角
盛夏時節,正值稻谷拔節孕穗、快速生長的關鍵時期。走進方正縣會發鎮萬聚糧食產銷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只見一架架滿載肥料的無人機在田野上空翱翔,社員們正利用植保無人機進行施肥。無人機以每小時150畝的速度作業,噴出的肥料像白霧一樣均勻,使每株秧苗都能『雨露均沾』。
無人機的應用讓種地從面朝黑土變成了仰望藍天。『我家這塊水田300畝,兩個小時就能「完活」。』社員徐希陽說,如果人工施肥,時間會增加好幾倍,遠沒有無人機作業快速、靈活、高效。
今年,合作社大力推廣綠色植保、精准施藥施肥等,積極引導種植戶應用新技術、新機械,農業生產正由『機械化』向『智能化』轉變。合作社萬畝水田,90%采用無人機作業。
『你看這覆膜田裡的稻子,長得又齊又壯,今年的收成差不了。』在延壽縣加信鎮太和村,延壽縣信合有機稻米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望著稻田喜上眉梢。
今年,合作社種植技術提檔昇級。綠油油的水稻秧苗搭乘無人機,從育秧大棚直接飛到田間地頭;無人駕駛的智能化插秧機在水田間馳騁,掉頭轉彎運轉自如,覆膜插秧一體完成。進入夏管期,田間10餘部氣象監測設備發揮威力,全天候記錄土壤溫度、土壤水分、光照強度、降雨量等16種氣象要素數據。這些數據通過物聯網傳輸到『智慧氣象』平臺,實時顯示在合作社大屏上。
『這就相當於為農業生產安裝了一個強大的智慧大腦,大大節省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人力、物力,實現高標准化的耕作。』合作社理事長姚宏亮說。今秋,延壽的『覆膜有機香米』將提前收割上市,率先搶佔市場。
科技元素站『C位』,智能化農機設備唱主角。2021年,哈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保持在98%以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以人畜力為主向機械化、智能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機器換人』顯著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成為黑土地豐產豐收的有力保障。
論文寫在大地上
新技術落地生根結碩果
環保材料的生長槽,循環流動的營養液,綠油油的芹菜、生菜……走進賓縣『永和菜業』智能化蔬菜大棚,如同走進了一家『蔬菜工廠』。
『這是我們新引進的水培蔬菜無土種植生產技術。』永和菜業有限公司經理孟凡林介紹。農技人員特別調配了包含多種元素的水培營養液,通過循環流動系統,給蔬菜輸送生長需要的養分。同時,『蔬菜工廠』裡還裝有新風系統,外壁安裝了保溫板,全面保障了棚室內空氣的品質與環境的溫濕度恆定。『傳統蔬菜種植,一年只能種植兩茬。但是,在我們的「蔬菜工廠」裡,可實現蔬菜全年全天候的生產。而且無土栽培技術無公害,蔬菜生長全過程不使用農藥,蔬菜的口感更好,品質更佳。』孟凡林說。新技術打造的『蔬菜工廠』不僅豐盈了冰城市民的菜籃子,優質蔬菜還遠銷省外,為冰城『北菜南銷』提供了支橕和保障。
『一田兩用,一水兩收』。日前,在市農科院的支持下,30萬尾寒地小龍蝦投放進了通河稻田。『科技助力、院縣共建』,寒地小龍蝦養殖是黑龍江省水產養殖主推項目。該項目解決了小龍蝦在高寒地區引種、下塘養殖成活率低的問題。創建了寒地小龍蝦池塘精養、蝦稻共作的農業新模式。
『「蝦稻共作」技術種植水稻、養殖小龍蝦,效益十分可觀。出產的寒地小龍蝦最大個體接近70克,平均達到45克,畝均增收近500元。』市農科院水產分院院長董宏偉告訴記者。水稻品質也因養蝦而成為有機水稻典型代表:減少農藥化肥投入,保障了寒地小龍蝦品質,也為有機水稻做了實至名歸的背書。目前,市農科院寒地小龍蝦項目已在佳木斯、雙鴨山、肇東、勃利、巴彥、通河和延壽等地建立了規模化養殖基地,並開發出原味小龍蝦、麻辣小龍蝦、蒜蓉小龍蝦等多款經典速食產品,正陸續登陸市場。
從農業科研院所到田間地頭;從穿珠成鏈的標准化農田,到乘上發展快車的生態農場……冰城持續奏響科技興農的『進行曲』。
越來越多的農技專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一批批農業新技術正在寒地黑土落地生根,結出累累碩果。
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
鍛造新時代『新農人』
盛夏7月,走進延壽縣延河鎮萬寶延峰秋實果蔬家庭農場,32棟鋼架大棚整齊排開,蔚為壯觀。大棚內,一排排葡萄架上掛滿了葡萄,在陽光下如潤玉般晶瑩剔透,散發出陣陣香味,令人垂涎欲滴。
『小打小鬧搞種植,不如大規模搞農場。』望著豐收在即的葡萄園,家庭農場主人張延峰難掩喜悅之情。京亞、夏黑、巨峰、蜜光……聊起20餘個葡萄品種的不同特點和種植技術,張延峰如數家珍。與葡萄打了多年交道,他早成了十裡八村鄉親們心目中的『葡萄王』。
『葡萄王』成功的背後,是哈市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培育新型農業人纔的縮影。多年來,張延峰多次參加省、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在培訓會上,我結識了許多種植能手,他們手把手地教我,給了我許多實打實的幫助。』為了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術,張延峰通過各種渠道汲取知識,每年都外出學習葡萄種植新技術。如今,他已經成為延壽縣葡萄種植產業的『領頭雁』,在縣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他也在家庭農場開起了『葡萄種植培訓班』,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的鄉親。
從『汗水農業』邁向『智慧農業』,從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莊稼漢』蛻變成懂技術、會經營的職業農民。近年來,哈市堅持『外引內培』,通過引進一批『農專家』,培養一批『土秀纔』,發展一批『新農人』,越來越多的鄉親們挑起『金扁擔』,不同層次的農業科技人纔在廣袤的田野上大展拳腳、施展纔能。
一道道田埂,就像一個個田字格,記錄下這片黑土地上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的發展之路。伴隨新舊動能轉換持續推進,更多高精尖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與推廣,冰城寒地黑土正在成為農業科技化發展的『樣板田』。依靠科技賦能,現代高效農業產業將為哈市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