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果園』變身『四季樂園』|阿城區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新路促進鄉村振興
孩子們玩得流連忘返。
經過幾年持續發展,位於阿城區玉泉街道辦事處轄區內的『桃花源』從單一的季節性采摘,發展到如今的『四季采摘』,並變身為市民的『四季樂園』……
阿城區在加快推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過程中,『桃花源』已成為該區農旅融合發展的一個樣板、一把金鑰匙,『桃花源』園區正在為市民打造農事體驗區域、『親子農耕樂園』,還計劃建民宿、發展農旅融合綜合體,進而促進農業增效和旅游產業昇級,提高農業和旅游的綜合競爭力,形成『以農興旅,以旅強農,優勢互補,產業互融』的新發展格局。
『桃花源』變成『百草園』,研學基地受歡迎
7月10日,又是一個雙休日。小佳和他的小伙伴們來到了心心念念的『百草園』,孩子們在這裡放飛自我,盡情玩耍。水槍大戰、捉泥鰍、識別百草、水稻插秧、給農作物除草施肥……不只是孩子們玩得流連忘返,大人們也是嗨翻了天。這種娛樂中科普農業知識、體驗農事勞作的方式是『桃花源』今年新打造的一個農業觀光旅游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城裡孩子喜愛。
『桃花源』地如其名,這裡栽植了6000多棵桃樹,在哈爾濱獨一無二。每年的3月,當戶外還是春寒料峭的時候,溫室裡的桃花已經盛開,給冰城的春天增添了別樣的暖意。這裡的桃樹品種豐富,有油桃、毛桃、蟠桃、油蟠桃等10餘個品種,能從6月一直采摘到11月。除了桃子,這裡還栽了多個品種的葡萄,果實有紫色、綠色、黃色、黑色等,煞是好看,可從7月采摘到11月。去年,『桃花源』又從國外引進了新品種草莓,能從12月采摘到第二年6月。『桃花源』從以往的季節性采摘演變成了『四季采摘』。
『春賞花,夏秋品果,四季能采摘,為什麼不將現成的資源利用起來搞農業觀光游呢?』『桃花源主』楊學忠說,城裡的孩子缺少農事體驗的機會,他們園區恰好具備這樣的條件。另外,『桃花源』不僅是個果園,還是一處田園,種植了60畝水稻,還有西紅?、黃瓜、茄子、豆角等10餘種蔬菜,是中小學生研學的好地方。這個方案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歡迎,自5月中旬以來,每個雙休日,都有城裡的孩子們組團乘大客車來游玩,有時一天就有好幾撥,至今已超過千餘人次。
建民宿,打造農旅融合綜合體
記者在『桃花源』看到,這裡不僅有翠綠的稻田,智能化溫室,掛滿了果實的桃樹、葡萄樹及西紅?、黃瓜、豆角等蔬菜,還有大號的鐵鍋、桌椅,寬敞的用餐場地。楊學忠介紹,孩子們游玩過後,自己去蔬菜園采摘蔬菜,與家長們一起做飯,一起用餐,別有一番滋味。
在體驗農事之前,農技人員會將事先拍好的各種農作物和雜草的照片拿出來教孩子們怎樣識別,講解農業生產方面的知識,然後在『桃花源』內實踐。通過體驗農耕勞作,讓孩子們了解農耕文明,學習農耕知識。
隨著『桃花源』推出的『農業+旅游』不斷昇溫,楊學忠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說,現在僅是嘗試階段就已經取得不錯的效果,要實現農旅深度融合,必須將現有的資源進一步昇級,包括:豐富研學內容,除了農業科普、體驗農事勞動、品嘗田園美食外,再增加非遺傳承、運動探險等項目。園區計劃在3年內完成民宿建設,不僅可以接待大的團隊,還可以接待以家庭為單位的小團隊。舉辦葡萄節、桃子節、采摘節等,培育農業觀光、親子農耕體驗、休閑度假等農旅產業,把『桃花源』打造成一個集采摘、研學、住宿、游玩、餐飲於一體的農旅融合綜合體。
農旅深度融合也將進一步促進當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楊學忠說,在『桃花源』長期打工的村民就有10多位,『短期工』更多。『綜合體』建成後,隨著游人增多,當地特色農產品也將就地轉變為財富,進一步提昇當地農業項目、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這些都將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新動能,助力當地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