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電據哈報網訊王作龍
當年馬家爵案發生之後,舉國上下一片嘩然,有多少人被一位『天之驕子』連殺4人驚呆了!大學生怎麼能這樣殘忍?有什麼深仇大恨能夠達到殺人的地步?當這些疑慮還被專家們逐漸破解的當口,類似的不幸又發生了:8月8日,河南大學生李征20分鍾連殺7人,而也就是這一天,哈爾濱的畢業大學生劉海波殺死3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滅門慘案。
社會,再次震蕩。人們驚詫之後感到十分惶惑:這到底是怎麼了?
各位專家進行了不盡的探索,有的提出『壓力變態說』,有的提出『教育滯後說』,有的提出『信仰缺失說』,而筆者則覺得這些都有失偏頗,倒想提出『窮人底線說』。此學說的核心為貧窮使道德底線降低,因貧窮而導致犯罪的是一種社會的悲劇。
我們不妨『並案』分析,三個大學生都出身農村,共同的特點都是貧窮。當年馬家爵被抓獲之後,在看守所裡,他指著身上的囚服說,這是他平生穿的最好的衣服,不禁使獄警潸然淚下。李征殺人是因為家中丟了一袋價值60多元的麥子,而劉海波則是因為失業生活無著。是貧窮,使他們走上了害人和被害的不歸路。
每個人都有一個道德底線,有的人沒有犯罪,是因為道德底線沒有突破。『富翁少有亡命徒』就是這個道理,有錢人根本不可能以身涉險。錢,與其擁有量成反比,越多分量反而越輕,但生命的分量卻越重。因此,有錢人的道德底線就高。反之,錢越少分量就越重,而生命的分量就越輕。因此,窮人的道德底線就低。所謂『人窮志短』。而『窮且益堅』的畢竟是鳳毛麟角,尤其在一個貧富極端失衡的社會。有人建一座豪宅可以花掉兩個億,有人買臺名車可花銷千萬元,有人一餐可揮霍數十萬元,而有人卻要為明天的早餐發愁,社會又不能形成蔚然關注窮人的風氣,巨大的反差擠壓成了心理畸變,從而誘發了悲劇的發生。在我們痛恨『窮凶極惡』的大學生殺人犯時,是否應該引起這樣的深刻反思:畸貧畸富的問題到底如何解決?利益分配如何實施公正?信仰缺失應該用什麼來彌補?
一個公正的社會,纔能是一個平安的社會;一個平安的社會,纔能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哈爾濱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