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農業芯片』端牢『中國飯碗』|黑土地種下水稻新品種,培育豐收新希望
科研人員在稻田裡插秧。
5月,水稻插秧正當時。走進方正縣會發鎮水稻繁育基地,智能化大棚裡綠油油一片,一排排秧苗長勢喜人。水田間,來自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和當地農民正一起插秧。大家挽起袖子、戴上草帽,左手出秧、右手插秧,水田內很快就鋪滿一片新綠。鄉親們說:『人工插秧需要更用心、更精細,因為咱們種下的不是普通的秧苗,而是咱自己的「農業芯片」,豐收的新希望!』
『這是我們今年「南繁北育」培育出的新品種,出苗很好,豐收有指望。』蹲在地頭,手掐一把秧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張雲江細細查看,笑容滿面。
做強『農業芯片』,端牢『中國飯碗』。2019年,省農科院與方正縣盛禧米業有限公司開展院企合作,成立會發鎮聯合體水稻繁育站,建立了1200畝優質、高產、抗病水稻新品種示范選育基地,培育研發以方正地區為核心的黑龍江省第二積溫帶優質水稻新品種,通過『南繁北育』的方式,助力我省水稻新品種繁育駛入『快車道』。
經過努力,張雲江帶領的科研團隊通過親本選擇、雜交選育、中間實驗等一系列嚴謹過程,選育出一批穩定品系參與省聯合體區域實驗,『審定』後將可進行大面積推廣。今年,團隊選育成功的『禧來稻1號』,就是集優質、高產、抗病、耐寒於一身的多優集成水稻新品種。『我們今年參加了省裡的區域實驗,經過3年實驗,如果成功了,這個品種就可以大面積推廣應用。』張雲江說。
小小一粒種,釋放大能量。今年,在這片肥沃的試驗田上,還將有31個院企合作共同繁育的優質米新品種進行中間實驗及鑒定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