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由於簡單易行,成為很多市民的鍛煉方式。近日市民王女士因為過度『暴走』腿部關節不適,不得不到醫院就診。醫生表示,王女士由於運動過量而造成骨挫傷、韌帶拉傷、關節積液等問題。
今年50歲的王女士平時閑暇時間較多,便加入了小區內的『暴走團』。每天除了和朋友步行40分鍾外,自己還要多走40多分鍾。有時看到『微信運動』上的好友步數超過了她,還要再增加步數。幾乎每天王女士的走步數都在25000步以上。走了半年後她的膝關節出現了疼痛、關節異響等問題。『暴走團』的一位隊友告訴她,『「暴走」需要堅持,挺過一段時間就好了。』王女士按照隊友的『指導』繼續堅持暴走。然而,一年後她先發癥狀沒有消失,腿部還出現了浮腫癥狀。王女士到哈醫大四院骨科就診,經檢查發現,她的關節已經出現了骨挫傷、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關節積液。看到檢查結果王女士一下蒙了,本來想利用暴走來強身健體,沒想到一年下來卻走出了一身病。
哈醫大四院骨科五病房主任廉永雲教授說,目前像王女士這樣的病例並不少見,人們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廣場舞、暴走運動形式參與者眾多。但是長時間、大負荷、超耐受的不正確運動只能給人體帶來傷害,而且往往難以恢復,對於關節來講將會逐漸向骨關節炎發展,最終需要手術治療。
廉永雲介紹,人體關節從一定程度上講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同樣是有使用壽命。短時間大強度的過度使用只能加速關節老化,就像一臺車,每天持續行駛1000公裡,用不了多久就報廢了。最常見的靶關節就是膝關節在不合理的使用狀態下關節軟骨、半月板會加速磨損,而自身修復能力很差,用得越多磨損越重,直至完全破壞,軟骨下骨暴露關節間隙變窄,就出現了骨關節炎。同時,韌帶也會因為超負荷出現損傷。
如何走步纔能既達到健身目的還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呢?廉永雲說,普通人不能與運動員相比,運動員可以用運動後心率等標准來衡量運動量是否合適。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應當將疲勞感作為一個比較好的運動量衡量指標。也就是說,覺得累了就休息,不要一味地『較勁』。暴走愛好者走步前一定要熱身,走步後也要拉伸,從而減輕人體在運動中受到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