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早,在巴彥縣少凌河邊,一箱箱鮮魚被抬上停在路邊的專用運輸車,運往哈爾濱和大慶等地。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位中年男子引人注目。他個頭不高,面龐黝黑,一會兒跑到池邊,扯開略帶沙啞的嗓子指揮人們張網捕魚,一會兒又在車旁指揮裝車運輸,他就是向縣裡建言獻策改進養殖辦法,並讓“巴彥活魚”躍出國門,引導當地漁民致富的巴彥縣水產總站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工程師夏寶東。
夏寶東1985年8月進入巴彥縣水產總站工作,從一名普通的水產乾部乾起,一乾就是30年。當年,由於巴彥縣漁業發展緩慢,產量低、效益不高,全縣從事水產養殖的人過少,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從2005年起,夏寶東到處宣傳他的“水產養殖效益說”。其實“水產養殖效益說”就是算一筆賬:一般情況下,每畝池塘每年至少能收獲600公斤魚,就算每公斤魚8元,毛收入就是4800元,平均每年投入2000元,每畝純收入最低可達2800元。
2008年,夏寶東向縣政府遞交以大力發展活魚對俄出口為主要內容的《巴彥漁業發展報告》,得到政府肯定後,他大膽改革和完善養殖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的《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操作規程》。2012年,巴彥縣首次出口俄羅斯的30噸淡水養殖鮮魚裝車運出國門,成為我省外向型漁業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填補了黑龍江漁業產業出口創匯的空白。
2013年以來,借助哈爾濱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契機,夏寶東又向縣裡提出了《關於建設巴彥現代出口型漁業示范園區的報告》。如今,巴彥縣養殖水面超過9萬畝,水產品年產量達1.6萬噸,養殖戶人均收入超過1.8萬元,養殖規模比2005年增加5倍。